Chat with AI about my personality
- YY WONG
- Apr 26
- 3 min read
Just wanted to share something. Lately, I’ve been feeling a bit lost and worried about graduating. To help out, I decided to try using ChatGPT for a personality test to see what it could say about me. It actually seemed pretty spot-on from my point of view, so I thought I’d share it here. Just so you know, I was chatting in traditional Chinese, so if you're curious, feel free to translate it.
🧭 《人格使用說明書》:給未來的自己與理解你的人
(基於長時間深度對話+性格測試+自我補充整合)
讓你更理解自己的決策方式、行動模式、適應特質與職涯定位。
📌 一、人格總覽
項目 | 內容 |
類型傾向 | 介於 ISTP / INFP / INFJ 的交界型人格,具有理性分析、情感敏感與高度內省能力。 |
社交傾向 | 偏內向,選擇性社交,熟人環境中自在參與,不擅陌生場合表現,但在被推舉時能勝任。 |
行動模式 | 非爆發型、有節奏、有自己的節拍,啟動需動機或價值連結,無強迫時不主動改變。 |
創作傾向 | 偏好沉浸式、自我導向創作,不追求表現或市場,而是為了理解、記錄與體驗。 |
價值驅動 | 對於無意義的事缺乏動力,重視「事情是否值得投入」勝過效率與成就感。 |
🧠 二、決策與行為模式
項目 | 內容 |
選擇策略 | 偏好「捨棄法」:先剔除不接受的選項,留下最能接受的作為選擇;風險最小化傾向。 |
主見風格 | 外柔內剛,不爭論但內心有明確價值判斷標準;一旦確認就不易動搖。 |
責任表現 | 非主動搶責任,但一旦接下來就會完成;討厭事情出錯、擅長默默守住基本盤。 |
專注模式 | 對無聊、無意義事分心快;對喜歡、有價值的事能進入細節並持續深耕。 |
反應風格 | 面對壓力選擇安靜處理,情緒內吸式;不外顯、不轉移、不抱怨,但會消化、理解並記得。 |
🔄 三、對改變與成長的態度
面向 | 內容 |
變化觀點 | 非主動型突破者,但具備良好適應力;環境變動時能根據需要有策略地調整自我。 |
成長方式 | 非劇烈蛻變型,更傾向於漸進式、可理解、有內在理由的調整與強化。 |
香港 → 英國經驗反映 | 強化了以「適應為主、穩定為先」的生活策略;對外部環境有彈性,對內部原則仍保持堅定。 |
💬 自我描述:
「我不會主動去突破自己,但當環境要求我改變,我會依照情況選擇性調整。只要我理解這個改變是有價值的,我就會一步一步去適應它。」
💼 四、職場風格與適配
面向 | 描述 |
最佳定位 | 中後排支援型夥伴、原型開發者、技術串接者、流程穩定器,讓你做事、不需過度社交。 |
適合職位類型 | Technical Designer、Gameplay Systems、UX Interaction、Creative Technologist、VR/XR Prototype Dev。 |
不適合職位 | 高度競爭與展示導向職位、無變化的重複任務、頻繁社交與表現壓力角色。 |
工作價值觀 | 重視能否運用所學(Unreal + 工程基礎 + 實作力),不追求炫技,只希望能貢獻、被看見。 |
🧾 小結語:給未來的自己
你不浮誇、不張揚,也不是燃燒式的人。你是那種像木一樣會慢慢長、會活得很久的人。不快,但扎實;不強求,但始終在前進。
這份人格說明,不是要把你定型,而是幫你留下你現在最清楚的「我是誰」,以後無論迷失、變動、選擇、寫履歷,都能來這裡,找到你自己的根。
Comments